中国车企推出的廉价新能源汽车虽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若发生追尾事故,车辆的油箱可能变成炸弹,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这一问题的存在提醒人们,在选择购买车辆时,除了价格因素,更应关注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遥远的2009年,夏日的阳光洒在加州高速公路上,一场悲剧在此上演,一台雪佛兰Malibu被追尾后,瞬间爆燃,后座两个无辜的生命在火海中消逝,这一事件,如同冰冷的铁锤敲击着每一个关注安全的心。
法庭上,通用汽车工程师的承认令人震惊:为了节省7美元的成本,油箱的布局被故意调整至后桥后方,这场赔偿案,不仅价值49亿美元,更应该是全球汽车工业的警钟,十五年后,类似的悲剧仍在重演。
在中国某高速路段,一台自主品牌SUV同样因追尾起火,车主面临的回应却是“后车全责,车企无责”,那个裸露在前方的油箱,印有“符合GB 18352.6-2016”的认证钢印,却难以平息公众对于安全的忧虑。
从雪佛兰事件至今,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在加强车后碰撞警示,从底特律到中国,被追尾起火的惨剧仍在不断上演,某些品牌汽车的油箱距离后保险杠过近,某些车型为了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设计,导致燃油泄漏量超标,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车辆竟然都通过了C-NCAP五星认证。
现行的国标GB 18352.6对油箱的防护要求仍然过于宽松,使得某些车企在设计中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与美国的标准相比,我们的测试速度、油箱位置、防护要求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只认法规标准”的现象在事故原因中被忽视,由于中美标准不同,在美国因设计制造缺陷被召回的车辆,在中国仍然可以合法行驶,即便车主拿出美国同类车型的召回证据,法院也可能驳回起诉。
早在十几年前,美规的FMVSS301就已经开始进行追尾碰撞测试,这意味着在追尾事故中,车辆不仅要承担后方车主的责任,还需承担车企设计制造的责任,许多车企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安全设计,将油箱置于不安全的位置,采用低质量的材料,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有良心、更有责任心的车企,更需要更加完善的测试制度,我们应该学习并采纳更严格的追尾测试标准,如欧盟的ECE R34标准中对油箱距离车尾的距离要求,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车企的监管和惩罚力度,让他们为安全负责。
汽车产业的真正崛起,绝不应该只靠国标作为底线,我们需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对安全的坚守和追求,那些仍在偷工减料的车企,制造的都是一台台“移动炸药”,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安全驾驶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