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被判刑两年,国内车企逐渐转变宣传策略,不再过分强调智能驾驶技术,他们更加注重车辆的安全性能,展开比拼,这一转变表明,车企开始重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安全问题,响应公众对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的呼声,此举有助于提升汽车行业整体的信誉度,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环境。
针对近期国内智能驾驶宣传乱象频发的现象,工信部发出通知,对车企的智驾宣传进行了明确界定,为确保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深刻领会通知的核心要求,并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企业需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第三,企业在进行智驾宣传时,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企业需要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对此事高度重视,官方公众号发文警示称,若因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对责任人可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他特别提到,针对部分车企滥用“L2+”概念、违规演示脱手操作等乱象,明确禁用误导性自动驾驶表述,企业应严格遵守规定,不得以误导性宣传误导消费者,否则将触碰法律红线。 在这一严规之下,国内车企的宣传策略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在上海车展上,曾经高调的“智驾”、“高阶智驾”、“无限接近L3”等描述智能驾驶辅助的标语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法,甚至有企业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功能时,会刻意多次强调其“辅助”特性,以避免消费者误解和潜在安全隐患。 多位车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夸大或过度宣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其功能边界产生误判,相关部门对驾驶辅助宣传进行规范是件好事,有助于推动行业从过于激进转向更为理性和负责任的发展路径,他们也表示,企业会积极调整宣传策略,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消费者的驾驶安全。 上图:虚假宣传可能导致判刑两年!国内车企开始谨慎宣传智能驾驶,比拼的是谁的车更安全,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地址],已做尺寸调整以适应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