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出现“改名潮”,众多车企将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原因在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车企认识到智能驾驶技术在当前仍存在局限和挑战,为了更加贴近实际功能,避免过度宣传引发的消费者期待与实际技术差距过大的问题,车企纷纷调整命名方式,更加务实地将智能驾驶定位为辅助驾驶,这一趋势反映了汽车行业在应对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时的灵活调整。
在汽车行业中,关于驾驶辅助系统的命名,确实经历了一场变革,从最初的“智驾”到现在的“组合驾驶辅助”,这一变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对于“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是行业趋势的必然结果,因为“智驾”一词存在误导性,让消费者容易产生误解,认为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而实际上,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驾驶,为了准确传达产品的实际功能,避免夸大宣传,车企纷纷选择更改名称。 “辅助驾驶”这一名称更为直观,易于消费者理解,它明确表达了系统的功能定位,即作为驾驶员的助手,帮助完成一些驾驶任务,但并不意味着车辆可以独立完成所有驾驶任务,这样的命名方式,有助于消费者正确认知和使用驾驶辅助系统,降低误操作的风险。 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也明确提出,禁止在驾驶辅助系统中使用模糊词汇,如“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提倡使用专业术语,如“组合驾驶辅助”,这一政策规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改名潮。 智能”的解释,理论上,“智能化”和“自动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动化侧重于机械地执行重复任务,减少人工干预和提高操作效率,而智能化则是指系统或设备具备思考、学习、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驾驶系统中,真正的智能应该包括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执行操作等全过程。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真正实现“智驾”的量产车,所有的量产乘用车都仅使用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这一名称是专业术语,对应的是GB/T 40429-2021标准中的“2级”系统,这意味着这些系统的动态驾驶任务主要由驾驶员完成,而不是系统。“智驾”这一命名并不准确,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解。 驾驶辅助系统的命名变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旨在准确传达产品的实际功能,避免消费者误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更加精准、直观的命名方式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