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上海车展作为行业风向标,见证了从喧嚣到沉淀的理性回归,本文将聚焦于即将到来的2025上海车展,探讨其在行业变革中的定位,本次车展将展现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回归理性、注重实质,旨在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仿佛一场疾风骤雨后的初晴,摆脱了剑拔弩张的躁动,沉淀出冷静的成熟氛围,随着驾驶辅助技术的普及、价格竞争的常态化以及流量明星的隐退,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已不再浮于表面的狂欢,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的集体转身。
曾经喧嚣的辅助驾驶宣传如今已趋于理性,曾经以“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词汇作为营销利器的车企们,在今年车展上,这些夸张的说辞已几乎销声匿迹,工信部对驾驶辅助宣传口径的收紧,促使企业回归理性,华为将ADS4.0的标语从“自动驾驶”转变为“迈向智能驾驶新时代”,而小鹏、商汤等厂商的宣传也相应调整为更务实的“辅助驾驶”,这种转变背后,体现了行业对安全底线的敬畏和对消费者责任的觉醒。
技术的迭代并未因此停滞,而是更加扎实,华为云端世界引擎已完成6亿公里仿真验证,为L3级高速驾驶辅助量产铺平了道路,极氪9X搭载双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高达1400TOPS,推动了驾驶辅助模型向更先进的代际升级,随着驾驶辅助技术从炫技转变为标配,车企的竞争焦点转向了如何将大模型高效落地、如何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成本,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厂商的崛起,彰显了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的成熟与自信。
车展的另一显著变化是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比价的转变,展台上,虽然“一口价”、“五年分期”的标语依旧,但套路化的营销逐渐失效,车企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呈现出各自的产品优势,零跑B10以极致性价比吸引海外观众驻足算账;吉利银河星耀8将高阶驾驶辅助带入更广泛的市场;比亚迪海豹06 DM-i旅行版则通过细分市场精准切入,展现出车企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价格战的背后,是产能过剩与市场饱和的残酷现实,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产销天花板的逼近迫使车企以价换量,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也催生了新的秩序,传统豪华品牌通过燃油车智能化与纯电性能升级双线布局,试图在变革中守住阵地;而新势力则通过生态协同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
车展上最令人瞩目的是流量明星的退场,曾经以博眼球方式吸引关注的手段,如今已被行业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对产品体验的深度挖掘,福特展台的户外主题乐园,通过烈马攀岩、巴哈飞坡等沉浸体验,重新定义越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从“卖车”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让福特在合资品牌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界限也愈发模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与华为乾崑ADS3.0同台竞技,展现了不同技术路线的融合与创新;宝马的“驾控超级大脑”与问界M8的华为生态各自诠释了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融合,当“德国设计+中国智脑”成为常态,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升级为生态能力的较量。
2025年的上海车展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与阵痛,行业已回归本质——安全是底线,技术是基石,用户是原点,这场“降温”并非衰退的前奏,而是成熟的开端,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理性的土壤上深耕,未来的收获必将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