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插混和增程汽车是否应该抢桩以及在出行高峰期是否应当限制充电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能源效率、电网负荷、公平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在充电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保障紧急需求和公平使用,出行高峰期限制充电可能有助于保障电网稳定,但需配合其他措施如扩大充电设施规模、提高充电效率等,最终决策需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可持续和高效的交通能源转型。
在五一假期的繁忙时段,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总会引发一场“抢桩大战”,面对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数量显得捉襟见肘,电动汽车司机们不得不面对充电排队的困扰,甚至会出现口角之争乃至更激烈的冲突。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当插混类汽车(包括增程式车辆)加入充电队列时,往往会引起电动汽车司机的不满,插混类汽车拥有充电和加油两种补能方式,但在电动汽车司机眼中,它们似乎不应该在高峰期抢占充电桩资源,对此,我的观点是明确的:在出行高峰期,公共充电站应该限制插混类汽车的进入。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插混类汽车之所以拥有双补能方式,是为了在日常用车时通过充电实现节能减排,而在长途出行时则通过加油来提高效率,在充电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插混类汽车的使用必须更加谨慎,以充分考虑到其占用的充电桩资源对其他纯电动汽车的影响,插混类汽车的纯电续航里程通常在100公里左右,即使是一些中高端车型也很难达到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水平,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气温、速度和电池工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续航里程往往只有测试值的80%左右,这意味着插混类汽车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的频率会远高于纯电动汽车,从而加剧服务区的拥堵和矛盾,在出行高峰期阶段,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当限制插混类汽车的入场充电,对于插混类汽车而言,更合理的做法是在需要长途行驶时选择加油方式以提高效率,对于插混类汽车使用快充技术的做法也应予以限制,在日常使用中,小电池组配合慢充足可以满足需求,除非其纯电续航里程能够达到主流纯电动汽车的水平(如400~500公里),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插混类汽车对充电桩资源的占用和对其他电动汽车的影响,在充电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些资源,以确保所有电动汽车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