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合资反攻"成为热议话题,东风日产作为合资企业的代表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潜在隐患,其机遇在于可以利用外资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隐患也不容忽视,如外资主导可能导致自主创新能力受限,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等,东风日产需审慎应对,平衡机遇与挑战。

东风日产面临合资反攻的机遇与挑战观察

在经历了一整年的市场洗礼后,合资品牌们在2025年开始展现出觉醒的迹象,从年初至今,无论是传统车市的巨头还是新兴势力,都在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近期举办的上海车展,更是成为各大品牌展示实力的舞台,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单靠努力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不同的合资车企或将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特别策划了《“合资反攻”观察》系列专题,旨在深度剖析合资品牌的市场表现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聚焦观察的对象定为东风日产,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之一,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与本土合作伙伴东风集团的合作堪称默契,凭借着“沙发厂”的美誉,东风日产精准洞悉了国内车市里的家用需求,其车辆的舒适、耐用、省油等产品特性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国人选择东风日产的普遍理由和依据。

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车企的崛起,包括东风日产在内的诸多合资车企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去的产品亮点变得不再那么明显,车辆的整体性价比优势也在被冲击,如果说合资式微是整体大环境,那么东风日产也是未能幸免的品牌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东风日产在两年前便提出了“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将其作为行动纲领,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汽车消费者需求,东风日产加快了电驱化和智能化的转型步伐,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东风日产依然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去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数据均呈现出下滑趋势,这不仅仅是东风日产一家的问题,也是许多合资品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电驱化转型方面,东风日产虽然发布了多款新能源车型,但销量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唯一在售的纯电车型艾睿雅全年仅售2000余台,剩下的销量贡献主要来自于燃油车型,而卖得最好的轩逸虽然累积销量可观,但相比以往也出现了销量下滑的趋势。

我们在观察合资车企反攻时,将东风日产列为重点观察对象,看到了它身上的代表性,其一,它是以燃油车打天下的日系代表品牌;其二,虽然电驱化转型初见成效,但它依然还在努力,并没有放弃。

在马拉车市看来,东风日产的反攻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是研发投入维度,据了解,东风日产已经开始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未来三年计划投入超100亿元用于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并将研发人员数量从现有的1600人提升到4000人左右,这一举措虽然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由于起步动作相对滞后,欠缺的功课实在太多,能否后来居上或逆袭还需时间来验证。

产品攻势,按照此前公布的产品规划,到2026年底前,东风日产将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到2027年夏季,新能源车型将增加到9款,尽管这一规划看似雄心勃勃,但实际效果还需市场来检验,最新上市的N7车型是东风日产寄托厚望的产品,如果市场表现不佳,东风日产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东风日产也在营销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口价”等销售模式并未给东风日产带来明显的销量提振,与其扎堆推出“一口价”却未能带来实际让利相比,真正适合东风日产的“反攻”方式还应回归产品本身,只有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销量的提升。

从优势方面来看,东风日产仍然拥有品牌认知度、渠道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里依然拿出了其在燃油车市场里的核心竞争力主打家用和性价比优势,然而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正视隐忧所在一方面在自主强势崛起的大环境下合资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已经损失殆尽另一方面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尚不明显同质化问题严重且面临产能过剩等难题亟待解决。

我们旨在多维度、相对全面地呈现出东风日产的现状和现实压力以及发展机遇而非对其无脑吹或一味贬低,面对未来如何平衡产能问题如何完成逆袭等问题还需要后续较长的时间和市场真实表现来给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马曰:我们出此观察专题的目的并非对其取得的成绩进行追捧发布的新车进行无脑吹而是多维度全面呈现该品牌的现状和现实压力以便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品牌从而在选车买车时多一个参考的角度和资料,对于东风日产我们不仅想从其身上看到所有在华日系车的现状更想知道类似的合资品牌究竟能否真的完成逆袭这需要后续市场的真实表现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