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在销量不佳的情况下曾吹捧其利润表现,但现在其利润也大幅下降,面对这种情况,长城汽车需要正视现实,重新审视其战略和产品线,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虽然面临挑战,但长城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如其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积累的经验,这些方面能否成为其重新崛起的资本,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验证。
长城汽车在2024年曾以销量微增0.21%、净利润暴涨80.76%的成绩单,高调宣称“以利润换质量”战略的成功,当时,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信心满满,甚至表示不惧行业普遍亏损的态势,仅仅一年后,2025年一季度的财报给魏建军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长城汽车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营收同比下滑6.63%,净利润暴跌45.6%至17.51亿元,销量同比下降6.73%,长城曾经以“牺牲销量换利润”的策略取得短期成效,但现在看来,这种策略似乎已无法持续。
详细来看,长城汽车一季度累计销量25.68万辆,同比下滑6.73%,主力品牌哈弗、欧拉、坦克分别下降8.42%、54.31%、14.63%,在营收方面,长城一季度总营收为400.19亿元,同比减少6.69%,净利润17.51亿元,同比暴跌45.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89.8亿元,同比扩大24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回想2021年,魏建军曾立下到2025年实现全球销量400万辆、新能源占比80%的宏伟目标,然而现实是,长城汽车长时间的销量停滞不前,从以往数据来看,其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尤为惨淡,渗透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个人认为,长城在新能源领域的困境与其技术路线的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虽然长城曾以“全栈自研”为傲,但市场更青睐于理想的增程式方案,而首席增长官李瑞峰所推崇的Hi4技术尚未能覆盖市场需求,长城旗下子品牌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欧拉品牌的定位混乱导致销量暴跌,坦克车型虽然利润丰厚但市场空间有限。
长城将一部分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但背后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东南亚、中东等市场以低价车型为主,这会拉低品牌溢价,泰国、巴西工厂投产推高了运营成本,其海外毛利率的数据也备受质疑。
综合来看,如今的长城汽车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继续维持高利润已是不切实际,魏建军需要思考如何在这场自我革命中重塑产品与技术逻辑,才能在新能源时代的淘汰赛中幸存。
车叔总结:魏建军曾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自诩,但现在看来,长城汽车需要一场彻底的自我变革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长城汽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