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占率低于2%的企业是否应被称为品牌的讨论摘要如下:,在讨论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时,一些人认为市占率低于2%的企业不应被称为品牌,他们认为品牌应具备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市场份额并不是衡量品牌价值的唯一标准,品牌的知名度、口碑、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同样重要,不能仅凭市占率低于2%就否定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关键在于如何持续发展和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p>
<p>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transparent;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visibility:visible;"><br />
一位自主品牌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过低、销量不足,意味着其市场影响力和存在感都不足以支撑其被称为汽车品牌,他也表示自家的品牌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市场占有率低于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观点颇有意思,理论上,只要拥有生产或销售汽车的企业所拥有的独特标识和商业身份的,都能称之为汽车品牌,考虑到当前销量、企业历史、文化、技术积累和用户信任的综合体现,许多汽车品牌都存在影响力和存在感不足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市占率不足2%的品牌则面临生存危机,显然,被淘汰的品牌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品牌。
在这场由变革撑起来的竞争环境中,车市的马太效应使得腰部及以下的玩家都很艰难,市占率动辄个位数,甚至几家、几十家品牌的市占率加在一起都不及头部玩家的一家品牌,这种现象自从10年前开始持续缓慢增长以来,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01 玩家与“玩具”
10年前,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802.8万辆,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共销售2475.99万辆,占总量的88.34%,期间经历了数年的发展,车企的好涨坏跌现象越来越明显,有的车企通过精品高端路线或特色化产品实现突围,有的则在发展的路上迷失,迎来更大的挑战。
时至今日,在汽车市场迈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路上,这场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为标志的马太效应愈发不可收拾,甚至已然到了重塑行业格局的局面。
在中国汽车市场迎来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在塑造头部车企群雄逐鹿的同时,也将无数中小车企推向生死边缘,不仅市占率越来越低,甚至随时都会被市场淘汰。
根据2025年前2个月的销量数据,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累计销售385.6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7%,这种头部企业超八成占比,在近10年来就没有改变过,如2024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4.9%;2023年这一数据为85.4%......
车市多年来的纷争在当下愈演愈烈,销量表格里的硝烟味道已经弥漫出来。
本文由 @包小可 发布在 包小可,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文章链接:https://news.baoxiaoke.com/article/429896.html